根据我经常使用的几类场景,模型温度参数通常设置为 0 - 2,大致归类如下:

一、 编程

推荐:0 - 0.2
原因:编程要求高度精确、无歧义。低温度确保输出结果稳定、逻辑一致,避免随机错误。

二、 数据分析

推荐:0.2 - 0.4
原因:数据分析需逻辑严谨、结论可靠。低温度确保数据引用准确、分析过程一致。

三、 日常对话

推荐:0.8 - 1.2
原因:日常对话需自然流畅、有亲和力,同时保持逻辑清晰。中等温度平衡了随机性和可控性,避免机械感或离谱输出。

四、 翻译

推荐:0 - 0.4
原因:翻译核心是忠实原文、避免误译。低温度确保术语一致性、语法结构准确,尤其适用于技术文档、法律文本等高精度场景。文学翻译或创意文案可适当提升。

五、 公文(报告)

推荐:0
原因:公文要求绝对严谨、格式规范、无歧义。0 温度确保措辞精准、逻辑严密,避免政策性或法律风险。

六、 创意写作

推荐:1.4 - 2
原因:创意写作追求独特性和想象力。高温度鼓励生成意想不到的情节、隐喻和对话,打破思维定式。

七、 知识问答

推荐:0 - 0.4
原因:确保事实准确,避免虚构信息;事实类问答用 0 ;开放性问题可用 0.4。

核心原则总结

  1. 追求确定性(编程/公文):温度 = 0 + 强约束提示词。
  2. 平衡自然与可控(日常对话):温度 = 1 + Top-P=0.9。
  3. 最大化创意(广告/小说):温度 = 1.6 - 2 + 多次迭代校对。

关键注意事项

高温度( > 1.5 )时
创意写作中温度设为 1.8 - 2.0 可能生成离谱内容,建议搭配 Top-P参数(设为 0.8 - 0.9)限制输出范围。
低温度( < 0.5 )时
公文/编程任务中,即使温度为 0 ,仍需在提示词中明确有要求如:严格避免创造性表达,仅基于事实。

动态调整策略

从中间值 1 开始测试,观察输出:
若输出过于保守 → 温度 + 0.2
若输出混乱离谱 → 温度 - 0.2
每次调整后对比结果,逐步逼近最佳值。

任务类型温度建议操作说明
编程0 - 0.2代码需严格设为 0 最安全;允许轻微灵活性时 0.2
数据分析0.2 - 0.4数据报告设为 0.2 - 0.4;需主观解读时提升至 0.6
日常对话0.8 - 1.2默认设为 0.8;需更自然时调至 1.2,避免机械感
翻译0 - 0.4技术/法律翻译用 0.0;文学翻译可用 0.4
公文(报告)0必须设为 0,确保措辞绝对精准
创意写作1.4 - 2小说/诗歌设为 1.4 - 1.8;剧本等强创意场景可用 2
知识问答0 - 0.4事实类问答用 0;开放性问题可用 0.4

以上为我常用的几类场景,如有需要可参考。

标签: AI, 模型温度

添加新评论